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China)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教授马朱炎:70载教坛耕耘 点亮法治中国星途

  • 2025年10月27日
  • 中国日报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作为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发展年轮,更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一道温暖的光。

时间回溯至1949年1月,23岁的马朱炎怀揣“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指引下,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打麦场是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书当“课桌”,树枝在地上作 “板书”。可在马朱炎心中,“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这段岁月不仅是他“终身受益的一课”,更让“为人民服务” 的红色基因融入他的教育血脉,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也是从那时起,他立下志向:要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同年6月,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与西北法学教育紧密相连,尤其在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的“破冰”时刻,面对“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了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领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一点点梳理学科框架;夜晚,他在台灯下伏案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这份坚守终见成效。马朱炎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与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实现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跨越,更让扎根西部的法学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始终坚持法学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法治实践。他常对学生说 “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鼓励大家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多年过去,他对学生的记忆依旧清晰——课堂上的趣事、学生为买书省钱挨饿的细节、弟子毕业后的去向,都能一一细数。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等一批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着 “西北力量”。如今,西北政法大学已走出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马朱炎等老一辈教育者的深耕。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一同获得“功勋教授”荣誉证书,这是对他学术贡献与育人付出的最高肯定。如今已百岁高龄的他,书架上仍整齐摆放着当年编纂的教材、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寄来的新著作。他还坚持每日两小时阅读,无论是时政要闻还是学术理论,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早已融入骨血。

栀子花年复一年开满西法大校园,马朱炎的身影与教诲,早已刻入这所学校的年轮。他书桌前那盏常亮的灯,不仅是一位百岁学者的坚守,更成为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亮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教授马朱炎:70载教坛耕耘 点亮法治中国星途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24/WS68fb1794a310c4deea5edfec.html

相关新闻

  • 【法治网】【华商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张佼 【法治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10/22/content_9274814.html 【华商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news.hsw.cn/system/2025/1022/1881066.shtml

    2025-10-22
  • 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王泽林教授参加中国海洋法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海洋法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法治”,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承办,来自全国高校、源自始于英国1946官网及实务部门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参会,共绘海洋法治发展新蓝图。 年会共设有12个分论坛,60余位发言人围绕联合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重要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年会还专门设置了两场青年论坛,为青年学子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 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王泽林教授在“海洋共同发展”分论坛上担任评议人。王泽林对专题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并与参会学者展开深入交流,共同为推动海洋事业建言献策。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泽林 审批:李立)

    2025-10-21
  • 王瀚教授应邀出席中国—南亚东南亚商事法律合作论坛作主旨演讲

    10月14日,云南省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昆明市人民政府、南盟工商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南亚东南亚商事法律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两百余位来自中国、南亚、东南亚各国贸易界、法律界、高等院校及商事调解和仲裁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律师莅临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出席论坛。云南省贸促会会长刘琪琳、中国贸促会法律部副部长沈佩兰、斯里兰卡国家工商会主席吉尔希-古纳瓦丹、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凯杰分别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大会举行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缅甸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中文译本》《中国-南亚东南亚“调解优先”昆明倡议》发布式和签约仪式。论坛设立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两个环节。王瀚教授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作了《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与紧迫性》的主题演讲,分别就全球法律服务要素流动和发展的趋势,涉外法律服务业与“一带一路”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互动影响与支撑性、保障性的作用,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地讲解,强调将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纳入法治轨道和制定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促进保障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届法律论坛取得多项会议成果,对深化和促进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法律服务业的合作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瀚审批:李立)

    2025-10-2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