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China)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市场监管报】倪楠:以“首席力量”助力公平竞争审查浅析

  • 2025年09月23日
  • 中国市场监管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公平竞争政策入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高度重视。

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引入公平竞争审查有利于发挥专家队伍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的作用,为营商环境建设赋能加码。2022年1月,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中国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2024年4月,该学会又印发了《加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 深入开展县(市、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通知,明确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遵循的工作原则和服务内容,必将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以“首席力量”为重点,搭建“三位一体”公平竞争预审体系

公平竞争审查是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推进各要素流动的重要抓手。要全面贯彻实施《条例》,保障公平竞争政策落地见效。《条例》明确多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由牵头起草单位在起草阶段负责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即自我审查。这种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造成文件出台单位自我审查的动机和能力之间出现悖论,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政策出台的效能。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其中第八条规定,政策制定机关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可以咨询专家学者、法律顾问、专业机构的意见。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将公平竞争审查中四个方面的审查标准细化为66项具体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同样,政府部门在修改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文件时,也须严格遵循相关程序。在此过程中,既需要通晓法律和立法技术的专家依据《条例》进行公平竞争合规性审查,也需要对审核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政策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这些文件能够达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中国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由能够在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中发挥权威作用的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律工作者群体组成。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引入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形成“起草处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制机构”协同预审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既可以健全起草部门的内部审查机制,提升预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还可以防止每个单位都建立相关专家库,过度浪费资源。

根据《指引》,各级法学会可以根据政府部门委托事项,按照“一事一首席(专家)”“一事一专班”“一事一方案”等方式,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或其他工作人员中确定人选开展工作,这为在公平竞争审查中引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法学会2024年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各级政府的各类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153次,提出专业意见21条,全面清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8份,是将公平竞争审查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良好结合的典型案例。

以“首席力量”为依托,强化竞争政策宣传与普及

《条例》是对政府经济类监管行为进行自我约束的制度化体现。为切实提升政府部门同志的履职能力,需要组织对主管公平竞争审查业务的干部进行系统性培训。这就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法律讲解团队,作为助手和智库为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指引》明确各地法学会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做好本辖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学会共有基层服务站点超10万个,省、市、县三级法学会基本实现基层服务站点全覆盖。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各级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共有法学专家2万余名。这些基层服务站点切实保障了基层治理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与此同时,2006年中国法学会启动“双百”活动,即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通过专家解读法律政策、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帮助领导干部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截至2024年6月,全国已举办“双百”活动报告会9.5万余场,覆盖受众超2200万人次。

运用“首席力量”做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和法律解读工作,显然已经成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职责和使命。

以“首席力量”为支撑,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更好促进高质量营商环境建设,建议将中国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引入公平竞争审查,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在市场准入、企业经营环境优化、经营主体退出等领域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立以来,各级法学会积极探索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市场准入、企业经营环境优化、经营主体退出等领域开展服务工作。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在招商阶段,引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充当“法治审核员”,2024年审核各类招商引资协议13件,帮助企业、政府有效规避各类法律风险。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定期驻企开展“法治体检”活动,2024年,累计走访企业20余家,提出法律建议40余条,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120余个。福建省厦门市法学会主动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融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与发展中,积极推动“首席力量”及其团队为入驻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国内外企业“把脉问诊”,为国内企业“扬帆出海”、走向国际保驾护航。辽宁省本溪市法学会组织召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座谈会,就濒临破产的草河城某铸造厂退出市场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健全、高效与便捷,不仅是其法治化程度的首要标志和市场完善性的核心体现,更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根本前提。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供的法律服务,实质上是公平竞争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延伸和深化。在各级法学会的组织推动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正积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市场监管报】倪楠:以“首席力量”助力公平竞争审查浅析: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6257992/app_key/6025d79ccd2439641aebdcefc63c7eeb

相关新闻

  • 我校与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中国—中亚公平竞争政策研究院

    7月16日,我校与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建中国—中亚公平竞争政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书记赵万东,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平,副书记、副局长潘洁,二级巡视员王永红,省发改委、省外办代表以及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等40余人出席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赵全宇主持。 赵万东对张小平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与中亚国家高校及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情况。他强调,此次合作是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化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更是校地双方服务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要以此次中国—中亚公平竞争政策研究院成立为契机,切实发挥学科平台优势,强化市场监管法治理论研究,努力产出一批高质量、标志性研究成果,为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持续深化与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交流合作,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助力中国—中亚合作发展、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小平对我校的办学成就表示赞赏,并介绍了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学校在市场监管现代化、课题研究、案件研讨等方面的相关合作。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中亚峰会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平竞争政策系列部署的重要实践,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陕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为推动研究院高效运作、发挥更大作用,要深化竞争政策研究,推动更多中亚国家制度型合作成果落地。要创新构建企业出海政策服务体系,助力陕企深耕中亚市场。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市场监管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在双方领导和嘉宾的见证下,赵万东与张小平为“中国—中亚公平竞争政策研究院”揭牌,赵全宇与潘洁分别代表我校和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签约仪式后,双方围绕合作细节展开座谈交流。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2025-07-17
  • 【光明日报】丁岩林: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 作者:《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28日07版) 位于西藏昌都市境内的来古冰川。新华社发 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藏色岗日冰川冰塔林。新华社发 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在攀爬冰川。新华社发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新华社发   【聚焦冰川保护②】 编者按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的“白色宝藏”。然而,这美丽的“白色宝藏”正在消失。 冰川消融,是地球给全人类发送的“求救信号”。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让我们走近不同领域的冰川守护者,听听他们的故事,共话如何携手留住这片纯净的白色。   【一线讲述】 奋战野外,解开冰川谜团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站长韩海东 天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为了解这里冰川的变化机理、物理机制、水文效应等科学问题,国家先后资助了多个科研项目,2003年启动实施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趋势及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 托木尔峰山巢区地势挺拔、降水充沛,发育了636条山地冰川,总面积40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的冰川面积达到2740平方公里。托木尔峰地区的冰川,对于塔里木盆地干旱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其喀尔冰川是位于托木尔峰南麓的一条大型山谷冰川,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冰川之一。第一次亲眼见到山谷间蜿蜒的巨量冰体,所有人都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深入乱石嶙峋的冰川表碛区、裂隙密布的冰川平衡线和雪深没顶的冰川积累区开展观测试验,积累了丰富科学数据的同时,也让我对于未知的好奇越发强烈。 冰川考察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初至科其喀尔冰川时,帐篷是大家的栖身之所,狂风雨雹相伴左右,我已记不清在表碛上跳过多少里乱石路、在冰河旁喝过多少瓶沙石水、在泥泞中挖过多少次越野车。不过,对冰川研究的热爱,让这些艰苦的经历,成了我生命的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我分别就表碛下冰面消融的物理过程、冰川消融区冰崖分布的特点及消融机制、高时空分辨率冰川融水模拟、冰内储排水机制、春季冰川突发洪水灾害等课题进行细致研究,为冰川研究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今,随着科研深入开展和国家大力支持,冰川区的观测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我们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站”,搭起了野外实验室与活动板房,野外条件大为改善。 远程网桥为观测站引入了互联网,覆盖冰川区的局域网为冰川变化监控和数据远程传输提供了便利,无人机测量、新型地质雷达扫描、冰内探测系统等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为冰川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冰川的变化。 冰川是一种地貌类型,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冰川的存续、变化与它所处的环境和外界干扰息息相关。气候持续改变或者大规模的人为干预,会造成冰川的剧烈变化,甚至萎缩消亡。因此,冰川保护对于维护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冰川的观测,就是为了揭示冰川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研活动,需要有人冲锋在一线,十数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进行观测。   在科其喀尔冰川,我和我的同伴们,始终在坚持。 持续观测,积累宝贵数据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 这是我观测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第22个年头。1987年,成都山地所在海螺沟建立了观测站,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站近40年来,我们搭建了整个贡嘎山区的生态、水文、气象与冰川观测网络,覆盖海螺沟、燕子沟、西坡贡巴冰川等一系列监测点位,持续观测该地区气候、生态和冰川融水等变化,为评估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水文生态环境、预警自然灾难搭建良好的数据基础。 每年,我们都需要对冰川变化进行记录。现在,测量技术越来越先进,既可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检测区域冰川整体状态,也可以通过无人机精细航测扫描对冰川消融区的局部状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前大量的冰川消融监测工作是在冰面上开展的,现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为我们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提供了更好的便利。2024年,我们在海螺沟冰川附近搭建无人机机场,用无人机采集照片,构建高分辨率冰川模型。 我们的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过去多年20~30米/年的后退速度,2016年到2023年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的退缩速率竟然超过了50米/年,2022年至2024年更是超过150米/年。整个四川地区近30年来冰川总面积减少了近五分之一,一百余条小型冰川永远消失,这种消失近乎不可逆。 冰川消退,是对整个气候大环境变化的响应。四川地区横断山脉的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冰温接近零度,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加速了山地冰川的消融,加上横断山区的季风减弱降水减少,高海拔积雪补给越来越少,冰川物质积累量不足,造成了冰川持续性的物质亏损。 更加严重的是,由于冰川变化存在迟滞性,气温升高后冰川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产生面积或进退变化的响应,当前监测到的只是过去多年影响下的结果。而近年来愈加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为未来冰川消融埋下伏笔。未来几十年,冰川或许将面临持续的物质亏损。 冰川一旦开始减退,难以采用有效或经济的工程措施阻止其物质亏损变化趋势。对一些典型冰川,我们使用定期航测的方式进行三维全景模型构建,记录当前的状态,积累冰川变化对比研究资料,为更好预测冰川未来变化和应对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 保护冰川,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只有共同提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用水的意识,控制全球升温的幅度,累积点滴努力,才能汇聚成保护冰川的磅礴力量。 挑战极限,采集珍贵样品 讲述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副教授严威 我从事海洋微生物研究多年,足迹遍布东海、南海、西太平洋、东太平洋以及南极。 科考之路从来不平坦。面对台风和巨浪的洗礼,我们曾被风浪困在科考船上,随时可能被卷入深海;也曾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分析数据、记录样本。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怀着对海洋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辐射,在南极这片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冰原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险。 2024年,我作为南极半岛综合科学考察联合科考队微生物组组长,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的海洋微生物生态调查。每一次登岛都意味着一次考验—— 在詹姆斯罗斯岛,我们溯溪而上,攀登雪山,直到冰川的尽头,采集珍贵的样品。每人背负40公斤的重担,我们拼尽全力,争分夺秒,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带回每一份数据。徒步返回的路途异常艰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疲惫逐渐显现,直到回到岸边,我才意识到双手已勒出了血印,双腿在不停地颤抖。每一步都是对极限的挑战,而每一份样品都是我们不愿放弃的宝贵财富。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极限的挑战。 在迪维勒岛的采样过程中,狂风骤起,海浪瞬间高达几米,几乎要将我们吞噬。采样完成后,狂风呼啸,刺骨的海水从我们的脖子灌入,橡皮艇在巨浪中挣扎,我们相互鼓励、紧密合作,最终安全地回到了科考船。 尽管环境严酷、条件艰苦,但我们从未退缩。每一次挑战都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我们成功收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南极不仅是极端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殿堂。在这里,隐藏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微小生命,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适应能力,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繁衍。通过采集、过滤和浓缩南极海水样本,我们成功提取了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虽然难以培养、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却蕴藏着许多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秘密。我始终坚信,研究南极微生物不仅仅是科学的需求,更是对地球生态的守护。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望着茫茫南极冰原,我深知:每一毫升海水里都藏着改变气候的因子。我们将继续解码海洋微生物的生态语言,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讲述人: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岩林 2022年,我首次深入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冰川区。站在海拔4800多米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前,冰塔林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蓝光。向导指着冰芯剖面说:“这里每米冰层都封存着百年气候密码,近20年年均退缩1.2米至1.8米。”那一刻,我意识到冰川保护不仅是科学课题,更是法律责任。 返程后,我系统梳理了我国冰川保护法律框架,发现环境保护法、水法等仅对水资源进行笼统保护,冰川作为独立生态系统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这成为我投身相关立法研究的起点。 2023年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第20条明确规定:“青藏高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为扰动。” 作为环境法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调研期间,我曾就冰川保护专项条款提供咨询建议。在草案讨论中,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争议焦点,我们以祁连山冰川生态价值论证为例,通过展示冰川消融速率(近50年平均退缩速率达5米/年)与水资源依存度(年融水量约相当于北京密云水库库容)的量化关联,最终推动立法确立冰川独立保护地位。 我还深度参与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地方立法工作,特别关注冰川的法律保护。《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第29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雪山冰川冻土保护制度,加强对雪山冰川冻土的监测预警和系统保护。2023年施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在第二章“生态保护与利用”中设立雪山冰川冻土保护条款,要求严格管控冰川区生产经营活动,禁止破坏性开发,这些条款将国家立法转化为地方行动指南。 当前,我们对于冰川保护重点完善以下三项机制:首先是生态保护补偿精准化,从单一资金补偿升级为“水质保障+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的综合性补偿框架,推动冰川保护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其次是科技监管立体化,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天空地监测网,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再次是气候适应工程化,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框架下,制定冰川保护区韧性提升方案。 法治与科技协同治理,已显成效——2024年,青海岗什卡冰川退缩速率从年均11.5米降至9.2米,祁连山区域冰川整体退缩速率同比降低12%。这让我们坚信:法律能够转化成为守护冰川的硬核力量。 在慕士塔格峰的自动监测站内,看着实时传回的冰川数据,我仿佛听见冰层的低语。它们不再是沉默着消逝的客体,而是法治守护下有据可依的生态坐标。 这条路漫长而艰辛,我们终将以法律之名,为后代留住这片纯净。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胜、陈海波、赵明昊、靳昊、孙金行、李洁、张哲浩本报通讯员刘兵瑶、刘祎涵) 【光明日报】这“白色宝藏”,你我共同守护——丁岩林:完善立法,提供法治力量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5/28/nw.D110000gmrb_20250528_1-07.htm

    2025-05-28
  • 陕西省市场监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我校成立

    4月9日上午,陕西省市场监管干部教育培训西北政法大学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暨首期培训班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平,我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党委委员、副校长马朝琦出席仪式。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李鹏主持仪式。 赵万东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办学优势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他表示,培训基地成立后,学校将秉持“优势互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用”原则,积极构建专业化培训和“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市场监管干部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政校协同创新的“示范点”、服务法治实践的“新高地”,为陕西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强省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小平在讲话中对我校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与学校共建培训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化政校合作、推动法治与监管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希望通过双方强强联合,努力携手共建我省市场监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特色平台,为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湖南、广东五省区特食监管行业人员,陕西省市场监管系统和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人员,以及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商学院(管理学院)班子成员,参加揭牌仪式和培训。 (供稿:商学院(管理学院) 撰稿:刘政 审核:李晓宁)

    2025-04-1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