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China)集团有限公司

我校参加陕西省第九届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季成果汇报暨第十届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季启动仪式

  • 2025年10月23日
  • 党委宣传部、校团委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10月22日上午,由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主办,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关工委协办的陕西省第九届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季成果汇报暨第十届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季启动仪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出席启动仪式。

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师生,通过诗朗诵、相声、情景剧、歌舞等文艺形式,生动展现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与蓬勃气象。我校师生提交的作品《防范校园霸凌》(动漫)荣获优秀法治文化作品;作品《兼职警钟》《探秘桂海》分别荣获优秀法治短视频一、二等奖;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长期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和学法用法遵法守法水平,以创建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为目标和抓手,统筹推进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科及人才优势,全面提升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持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一步,学校将紧扣陕西省第十届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季“弘扬法治 舞动青春”的主题,积极参加陕西省数字创意普法大赛、“五个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法典先锋”冲关答题挑战赛、“法治与文化”辩论邀请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法治文化活动的热情,为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贡献西法大力量。

(供稿:党委宣传部 校团委 撰稿:吴亢 审核:燕福民)

相关新闻

  • 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二次推进会

    10月22日上午,我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第二次推进会。副校长张荣刚及各专项规划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王莹莹主持。 张荣刚就做好学校“十五五”总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强化规划内容的统一协调。总规划要体现宏观引领,专项规划要突出具体举措,确保总规划与专项规划体系贯通、内容协调、相互照应。二是要重视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发展目标要考虑长远,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各项规划制订后,要做到目标任务可分解,要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有效衔接,确保规划落地见效。三是要把握工作节奏。各单位要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规划初稿完成后要深入论证、反复打磨、认真修改,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按照学校确定的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宁卫立汇报了学校“十五五”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讨论稿)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重点就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举措、指标设置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各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负责人汇报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科教育与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基本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公共服务与条件保障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情况。 与会人员就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撰稿:张晓黎 审核:王莹莹)

    2025-10-23
  • 【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陕西农村网】校地企协同育人,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10月22日,秦岭花世界百花争艳、绿意盎然。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与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此揭牌,拉开校地企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赋能乡村发展的序幕。 活动现场,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建波介绍了企业在现代都市农业领域的探索成果。他表示,公司将全力支持基地建设,提供场地、设备与技术指导,为学生提供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多元实践场景,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既懂法律又知农情的复合型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在致辞中强调,学院始终坚守“五育并举”理念,通过“一院一地”劳动包干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同时,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优势学科,学院持续深化“法理+实践”的育人模式创新。 李建梅指出,此次成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是学生躬身体验农耕劳动的“田间课堂”,更是法学服务实践的“前沿阵地”。未来,学院将以基地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与长安区农业农村局、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的三方联动,推动课程与实践精准对接,开发“劳动实践+法治服务”特色模块;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业生产提供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务实支持;总结共建经验,努力打造校地企协同育人的示范样本,为长安区乡村治理优化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这个充满生机的实践基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为劳动权益保驾护航的坚实盾牌;劳动也不只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更是让法律精神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学生代表杨文轩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浩,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陕西农村报社总编辑齐卉,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建波共同为基地揭牌。随后,李建梅还为学院劳动教育指导老师颁发聘书,为基地今后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仪式结束后,师生代表一同走进秦岭花世界的智能温室与花卉种植园区,提前感受即将开展的劳动实践内容,不少学生表示期待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校地企协同育人,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https://www.xbfzb.com/2025-10/23/content_11379067.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陕西农村网】校地企协同育人,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https://www.sxncb.com/2025-10/22/content_11378551.html

    2025-10-23
  • 【法治网】【华商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张佼 【法治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10/22/content_9274814.html 【华商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news.hsw.cn/system/2025/1022/1881066.shtml

    2025-10-2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