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先进,推广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陕西高校共青团述职评议考核结果的通报》(陕团联发〔2022〕6 号),表彰了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和个人。我校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支持共青团工作好书记(校长)”,校团委创新实践部部长许鸣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在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共青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中心工作,以党建带团建为导向,以共青团“三力一度”工作布局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团为保障,紧扣主题主线,深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心入行,高质量完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团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规范召开我校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服务成长成才,广泛组织动员我校青年助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新时代追赶超越中担当尽责;夯实基层基础,以制度促规范,以先进激活力,创新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22年,我校共青团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团结引领我校青年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以奋进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供稿:校团委)
2022-03-26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政策法规司致函我校,我校航空航天法研究团队成员、郑斌航空与空间法研究所副所长张超汉教授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民用航空法>第14章(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的修改建议》被中国民用航空局采用,并致感谢函。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党组与时俱进地推进法治民航建设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21年9月在官网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民航领域规章立法项目以及现行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修改、废止的立法建议。在征集立法意见建议过程中,我校张超汉教授作为业界专家,就《民用航空法》第14章(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具体条文的修改提交了详细的书面研究报告和建议,该成果在民航局开展的《民用航空法》修订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支撑了项目的开展,对民航法规体系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民用航空法的修订工作作出了贡献。 (供稿:国际法学院)
2022-03-26近日,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向我校党委宣传部致以感谢信,对学校在2021年大力支持中国大学生在线各项工作任务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大学生在线由教育部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是国内最大的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思政工作的主题教育网站。信中提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贵校团队的大力支持,大家每一次的示范参与、每一次的矩阵联动、每一次的协同推进,都充分展现出贵校卓越的校训校风和团队出色的精神风貌。”并表示,2022年愿进一步加强共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于2021年开通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号,挂牌成为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西北政法大学校园网络通讯站。2021年,学校党委宣传部积极推动与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内容等全方位共建,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指导下,圆满完成教育部“网上重走长征路” 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千校云答题”“党史故事百校接力讲述”活动宣传等重大任务;全面参与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第五届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2021年全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2021年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等近20项全国性活动。未来,学校党委宣传部将进一步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加强共建合作,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党委宣传部 崔岚秀)
2022-03-24为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教学秩序,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我校及时调整研究生教学安排,新学期线上教学工作自3月14日正式启动以来,校院两级单位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教学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截止3月18日,硕士研究生共开课181门,授课教师89名,上课学生累计5000余人次,博士研究生开课20门,授课教师11名,上课学生累计50余人次。授课教师主要使用腾讯会议、QQ、微信、钉钉等授课平台,综合采用了组织讨论、线上互动、指导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绝大多数课堂设置了答疑和课后作业环节。 各学院通过检查教师课前准备、深入课堂听课、抽查学生到课率等方式,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听课效果。授课教师普遍能够贯彻好课程思政意识,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研究生教学督导专家随机参与线上教学检查,授课教师都能够支持督导专家的工作,主动征求专家的意见建议,线上督导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研究生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差异区别,动态调整线上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总结推广线上教学经验,继续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专家的作用,确保线上线下教学等质等效,全力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供稿:研究生院)
2022-03-20近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发布了“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表彰2021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通报”,我校推荐参评的新闻传播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学好百年党史——西北政法大学以“四个一”工程为抓手,突出校园“三风”建设,着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立足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文化贯穿立德树人全方位、全过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院进一步依托自身新闻教育红色基因,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实践载体,将宣传红色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学院聚焦“三风”建设,积极打造“四个一”工程,即“演好一部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 “走好一段‘红色寻根之旅’” “办好一个‘红色新闻班’” “建好一支何微纪念馆宣讲团”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此次获奖,将更加激励全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供稿:党委宣传部 韩筱煜)
2022-03-20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近期,全国各省市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学校研究决定正常开学,学生暂缓返校,将教学形式调整为线上教学。疫情当前,同学们的平安健康是学校最大的牵挂,唯有遵守疫情防控管理规定,稳妥开展各项防疫工作,疫情的阴霾才能最终消散,西法大作为我们的美好家园才能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在此学校向各位同学及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认识,科学防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同学们应当认清防疫形势,学习防疫知识,强化防疫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此轮疫情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密切关注官方权威发布的有关疫情信息,遵守所在地疫情防控管理规定,不信谣、不传谣、不懈怠、不恐慌,以理性平和的态度面对疫情,以科学正确的方法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的贡献。 二、遵纪守规,严格防控。学校根据防疫要求与动态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学生暂缓返校,返校时间及时关注学校通知。各位同学要严格落实当地及学校各项疫情防控规定,非必要不外出,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做好晨午晚检,按时完成每日健康打卡,如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老师,请相信西法大永远是同学们最温馨的家。 三、追求卓越,全面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线上的网课已经开始,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互动、课后加强巩固,合理安排时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家期间要积极承担家务,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勇于参加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使自己能够成为可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感谢家长朋友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让我们家校协力教育学生科学防疫、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一起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助力,感谢你们!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让我们服从大局、遵守规定、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相信通过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尽快战胜疫情,重聚西法大! 西北政法大学 2022年3月18日
2022-03-18日前,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综合表彰的通报》,对202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等13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我校荣获2项先进单位、5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赵参等8位同志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其中,我校被评为2021年度“陕西教育系统外事(港澳台)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党政办公室荣获“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赵参获评“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张佼获评“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优秀信息员”。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荣获“陕西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何玉军获评“陕西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科研处荣获“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集休”,袁媛获评“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研究生院(研工部)荣获“陕西省硏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宁卫立获评“陕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荣获“陕西教育系统外事(港澳台)工作先进集体”,陈梦琦获评“陕西教育系统外事(港澳台)工作先进个人”。张晓黎获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王星泽获评“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希望获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全校教职工要以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榜样,锐意进取、奋楫笃行,努力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党委宣传部 张佼)
2022-03-173月15日,2022年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大赛获奖名单出炉,西北政法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荣誉。 为纪念第4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进一步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促进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促建放心消费良好环境,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联合举办了2022年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大赛。 本次比赛以网络形式进行,面向全体消费者开放答题,活动旨在通过网络大赛形式,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理性、绿色低碳、依法维权的消费理念,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积极促建社会共治良好氛围。线上答题时间为3月1日上午9时—3月10日下午6时,参赛者可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新媒体矩阵,以及微信朋友圈广告链接入口进行答题。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在4万多参赛者中表现优异。 相关报道:2022年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网络大赛获奖名单出炉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2022-03-16近日,我校与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国际课程互换合作,我校面向俄方16名交换生开设海洋法、国际贸易法等5门全英文课程,俄方面向我校50名涉外律师方向研究生开设包括国际法实务、知识产权法和欧盟法等课程的“现代欧洲法和国际融合”专题。这是我校首次系统输出和引进全英文法学课程,对于推动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3月2日和14日,俄、中双方分别举行线上开班仪式,俄方法学院院长谢尔盖夫宁、副院长多尔斯基、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部长穆易仁科、中国事务中心主任车尔尼夫斯卡娅,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负责同志,以及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中俄学生参会。 谢尔盖夫宁希望两校以此为良好开端,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穆易仁科希望两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为培养高层次法学人才贡献力量。我校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表示,在中俄国际事务合作愈加深化的背景下,两校课程互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陈梦琦希望参加交换课程的同学学有所成,继续推进务实合作。开班仪式结束后,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教授和伊娜奥勒瓦教授分别为对方学生开讲第一课。 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教育交流,我校于2021年与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俄罗斯唯一一所直属于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教育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本次中俄双方国际课程互换项目的所有课程采取线上全英文授课,为期三个月,纳入我校涉外律师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国际法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和国际教育学院通力合作服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国际教育学院)
2022-03-15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学校统战成员热切关注两会动态,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围绕两会重要话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展开热烈讨论。 雁塔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民革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张西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进行修改,在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职责中分别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规定。以上修订,奠定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法律基础,必将推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亲近,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建设伟大祖国的强大力量。 民盟西北政法大学支部副主委杜国强: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对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成绩回顾与要点梳理,而且对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作出了精准的研判,并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工作任务。其中,关于法治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部分,势必在政府职责的制度厘定、切实履行、流程设计等方面产生持续性影响。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对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信念与革新勇气。 长安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民盟盟员李瑰华:“两会”召开是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其主要特征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强调协商和互动。从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到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无不体现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决策权利,对人民政府、人大常委会等国家机关履职情况享有的民主监督权利。两会代表、委员所提交的大量议案(建议)架起了权力和权利之间协商与互动的桥梁。 雁塔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朱彦:虎年迎冬奥,三月春来早。春意兰花初开之时,中国“两会”如期召开,世界迎来“中国时间”。“如期”,用新闻学的语言来说,是蕴含了变动的不变。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特殊背景下,两会“如期召开”,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迎来建党百年,迎接二十大,这是中国给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强大自信的信号。这是中国给世界做出的榜样!这是中国上下同心的精气神!这是中国给世界的精气神! 西安市十四届政协教育界政协委员、农工党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邱昭继: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鼓舞人心。报告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列入今年政府工作任务。这一举措切中要害,给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西部高校普遍面临办学经费短缺、人才流失严重、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国家整体布局,统筹谋划,从投入经费、学科平台、师资队伍、源自英国始于1946等方面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进而切实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西安市政府参事、农工党党员李其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我认为,作为高等院校要积极完善青年科研人才的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教学平台、科研经费、生活服务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尤其是要适当给予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更多的倾斜支持,提高他们申报科研项目和成果出版资助的比例。 致公党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杨蔚林:今年两会进一步强化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参政议政的重要性,突出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为今后我国特色的制度性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认真组织学习、积极落实参政议政的各项活动,是民主党派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因此,方法与措施的创新,效率与效果的提高,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三学社西北政法大学支社主委冯卫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展示窗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的现场课。今年的“两会”,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纷纷建言献策。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最高院和最高检的工作报告,聚焦于打击破坏民生的犯罪、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有力践行了“为民、利民、便民”的司法宗旨。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攻坚克难,圆满完成2022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陕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刘进田:“两会”是团结和反映全党全国人民意志,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在全球格局态势裂变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发展自己,维护和平,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954年12月,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发言指出:我们在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能够经常遵循正确的方向,克服苦难,求得进步,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就只有坚定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思想,切实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重温历史,我们更加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各自岗位努力工作,不负伟大的新时代。 无党派人士常安:本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进行了修改,在地方人大和政府职责中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正是为了更好的明晰地方人大和政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宪法规定的国家目标的职责。“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等表述;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在民族事务领域的进一步落实、体现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 (供稿:统战部)
2022-03-1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0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看望慰问了我校抗战老同志、老党员王翠芬,为其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郭武军代表学校党委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他关切询问了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疗养生活情况,与老人共同追忆往昔峥嵘岁月,高度赞扬了她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 王翠芬对学校的关心关怀表示感谢。她动情地表示,将永远铭记党的恩情,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听党话、跟党走。 党委组织部、离退休管理处相关同志参加慰问活动。 (供稿:党委组织部 撰稿:樊丁 审核:李君)
8月13日,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在学院会议室召开法律史学科建设暨法律文化合作推进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赵全宇出席会议。会议由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教授主持。 范九利充分肯定了近年法律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他强调,下一步要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突出应用研究,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法治”为宗旨,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就拓展社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动学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法律史学科首席专家汪世荣教授、法律史学科带头人闫晓君教授、陈玺教授分别对学科建设提出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措施。法律史学科秘书王斌通副教授从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会上,大家还就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法律文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刑事法学院负责人,校友代表,法律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在校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 (供稿: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撰稿:王斌通 审核:陈玺)
7月30日,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我校召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简称留基委)2026年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线上推进会。副校长张荣刚出席,各相关学院负责同志参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陈梦琦主持会议并进行答疑。 张荣刚提出三项核心部署:第一,学院须强化主体责任与优势整合,深度梳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研究的课题基础、师资力量及国际合作网络,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申报核心竞争力;第二,严格遵循课题导向原则提升内容质量,细化调研设计、成果预期及研修计划,通过预审机制保障“课题-研究-派出”逻辑链的严谨性与可行性;第三,建立协同推进长效机制,高效利用国家资源支持师生赴高水平平台研修,通过三年周期夯实合作基础、促进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为学校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留基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旨在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人才,可通过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选派类别派出师生赴国外合作院校研修学习。项目采取各单位向留基委申报项目,留基委组织专家评审并确定资助项目,项目单位选拔推荐人选,经留基委审核录取后派出的模式实施。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王梦琳 审核:陈梦琦)
6月7日下午,学校在雁塔校区召开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专项工作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范九利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新时代学位点建设要求,加快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学科博士培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学科方向凝练、培养方案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切实增强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影响力。要以科研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整合资源激发活力。要建立跨院校、跨领域合作机制,尤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要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适应全球治理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为法治教育强国与国家高端人才战略输送优质力量。要统一行动、协同落实,积极主动作为,以务实举措推进博士点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汇报项目博士导学关系调研情况,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洋汇报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黄远江汇报“一带一路”高端法律人才博士项目工作方案。 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党政办、纪委机关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进行交流讨论。 (供稿:研究生院 撰稿:冯佳慧 审核:常安)
近日,我校6名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梁潘黄律师事务所,开启为期三个月的法务实习。 事务所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研究兴趣,安排了带教律师并组建指导小组。实习开始以来,同学们已深度参与多项核心法律实务工作:对拟上市公司的金融犯罪记录、制裁信息、核心管理人员背景、股权结构等关键事项进行尽职调查,协同保障企业上市工作的合规与顺利推进;围绕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助力客户选择海外投资国家和地区;参与母公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与股东决议信息审查等议题讨论,协助法律意见书起草等英文法律文书撰写等。 学生们表示,在带教律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度参与跨境法律实务工作,不仅系统掌握了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核心要义,更全面了解了涉外法律事务的规范化处理流程。显著提升了涉外法律文书撰写、跨境争议解决等专业实务能力,法律英语的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逐步构建起系统化、国际化的法律知识体系,形成了对国际法律规则的多维立体认知。 我校于2019年与马来西亚梁潘黄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第一所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可选派10名优秀学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为期3个月的法务实习。项目实施以来,累计5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该项目是我校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法律实践机会,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法律视野,为其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更为中马两国在法律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方面搭建了双向交流机制。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将继续强化法律实务领域的国际交流,拓展更广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助力学校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梁茵 审核:陈梦琦)
7月16日,省委统战部在西安举办第十期“同心聚·半月谈”座谈会暨“秦知园”读书沙龙。我校无党派人士、副校长常安应邀参加。 会议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读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及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 常安作为省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他表示,作为无党派人士,要坚持以党为师、不忘合作初心,立足本职岗位,深耕专业领域,坚定不移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者、推动者、维护者;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服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彰显无党派人士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供稿:党委统战部 撰稿:刘贝贝 审核:马玲)
7月17日,由我校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中心、上海大学法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家联合会、新疆哈密市律师协会和我校新疆校友会主办,上海市海华永泰(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支持承办的“2025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召开。我校校长范九利,哈密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公安局长谭湘,哈密市司法局党组书记洪燕出席论坛并致辞。我校校友总会副会长、上海海华永泰(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伟民主持论坛。 范九利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是《能源法》的颁布施行为我们开展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研究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我校法学学科底蕴深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形成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特色。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的务实举措,也是集思广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学术盛会。期望以此为契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多方共建、共谋发展的合作新机制,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影响力的能源安全与法律保障研究高地。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我校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云成,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强力教授,立信税务师事务所(天津)有限公司张楠,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陕西省能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吕江教授等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法律实务人士分别以《强化新疆在国家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完善新疆能源安全法治保障体系》《陆海碳索:陆海统筹视野下的能源安全——碳排放双向治理》《能源企业融资法律若干问题》《能源集团企业常见积血风险》《能源法的守正与创新》》等为主题作发言,围绕能源安全法治保障、能源企业发展与风险防范等方面,多视角、多层次进行了会议研讨和交流。 我校党政办、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领域的代表参加论坛。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吕江 审核:李立)
8月21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我校此次共有8门课程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犯罪学、行政诉讼法、计量经济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知识产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政治学原理、综合英语为线下课程,民事法诊所为社会实践课程,获评数量上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教务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年度检查为抓手,在课程建设中贯彻OBE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梯度的一流课程培育体系。本轮申报,教务处牵头科学谋划、认真准备、多方协调,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反复打磨,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课程(含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特色线上建设项目课程)48门,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未来,教务处将继续发挥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供稿:教务处 撰稿:王鹏飞 审核:李大勇)
8月12日下午,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一行赴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调研交流,与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会谈 。 范九利对秘书处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涉中亚领域的工作进展。他强调,作为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我校始终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面向中亚地区合作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融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近年来,学校聚焦涉中亚法治合作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务实成果。范九利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与秘书处的合作,重点在共建高水平研究平台、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法律研究协同机制、推动法律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孙炜东对范九利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的成立背景及主要职责,并对西北政法大学积极开展涉中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通过此次座谈,秘书处对学校在相关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有了更深入了解,对学校在中国-中亚合作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感谢。他表示,期待此次交流能增进双方了解,为未来在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共同推动落实好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并为第三届中国—中亚峰会积累成果创造条件。 张荣刚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既深化了对秘书处职能的认识,也增进了合作共识。他强调,面向中国中亚合作的长远发展,学校将依托学科优势和实践基础,在秘书处的统筹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智库联合建设等领域的紧密协作,共同为中国-中亚峰会目标的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双方围绕深化合作路径与举措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本次调研交流。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王英建 审核:陈梦琦)
7月1日,“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师生书画作品展在校务楼一楼大厅举办。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参加活动。 本次书画作品展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校工会、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主办,艺术中心美术工作坊承办。活动作品汇集了校工会教师代表作品、校团委校园艺术节优秀作品、繁星·计划学生国画班作品以及美术工作坊学生作品。作品以书言志、以画寄情,深情讴歌党的光辉历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工作坊参与活动的戴佳怡同学表示:“我一直在美术工作坊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延续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完成这幅国画作品时,我以牡丹喻繁荣,以蝴蝶表祥瑞,用笔墨勾勒对党和祖国的深情。此次参展是一次美育实践成果的展示,更激励着我作为西法大学子用画笔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 “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书画作品展不仅是我校师生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一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抒发爱党情怀、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撰稿:刘珏 审核: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