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圆满结束,今年共接收59所院校的84名推免生,较2021年增幅27%,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接收“双一流”高校推免生17人,占总接收人数的20%,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推免生接收工作是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环节,学校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提前部署,研究生院与各学院群策群力,多平台、多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通过多种举措吸引和选拔优秀生源。一是举办“研途追梦”系列导师论坛,广泛宣传我校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信息。二是大力开展校内宣讲,立足本校生源,帮助本校考生全面了解研招政策,解决新形势下升学与就业困惑,明确自身定位,吸引我校优秀毕业生报考我校。三是继续实施第四届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展现我校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实力,让更多优秀学子了解我校,选择我校。四是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布置2022年硕士研究生推免生接收工作,组织相关学院及导师第一时间进行推免生选拔工作,提前争抢优秀生源。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对推免生接收工作全面监督,各学院积极主动承担,有序高效的完成了复试录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研究生院将继续坚持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需求和提高质量为核心,持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供稿:研究生院)
2021-10-2010月1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立格联盟-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年会暨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我校和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5所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及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校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张书友副教授,行政法学院钱卿博士,刑事法学院郭研博士,民商法学院付颖哲副教授,经济法学院薛亮副教授、杜坤博士,国际法学院华雨婷博士,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胡曼博士等8名青年教师代表参与了专题研讨交流。 立格联盟-教师发展中心联盟的成立旨在加强各立格联盟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法学教育优质资源,推进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交流体系、互助体系和成长体系,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2021-10-1910月12日至19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北京、天津、吉林、安徽、湖南、广东、重庆、宁夏等8个省(区、市)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督察。我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周户教授作为法学院校专家受邀参加此次对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的督察活动。 法治督察是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是践行法治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强化领导干部履行法治职责的有力抓手。此次督查的人员构成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学院校专家学者、律师、媒体记者等。督查形式包括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专家参与法治督查有助于准确了解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针对法治领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助力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承担了《西安市莲湖区城管综合执法标准化》《铜川市行政审批全流程设计》《法治陕西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等研究课题,其中,西安市莲湖区城管综合执法局推行标准化行政执法建设获得第三届全国“法治政府奖”。王周户教授研究团队向陕西省依法治省办提交的资政报告《就推进我省法治政府建设的项目及其措施建议》被采纳,最终转化成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被写进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我省“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被作为典型上报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和在中央依法治国办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 (供稿:科研处)
2021-10-1810月14日下午,我校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在长安校区开班。全校二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全体党支部书记共计200余人参加开班式。开班式由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李燕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在开班式上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学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对党组织书记的政治能力、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全体学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的重要性,把参加集中培训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珍惜学习机会,严守培训纪律,以巡察巡视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开班仪式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刘飞为全体学员讲授第一课。他以“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学习《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题,从《条例》修订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及贯彻执行的任务和要求等3个方面为学员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辅导。 本次培训为期半个月,采取集中方式进行。学习内容涵盖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解读和学习交流等5个部分,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供稿:党委组织部)
2021-10-1510月10日,陕西省高校“双百工程”山阳全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大赛选拔赛暨我校第十一届市场营销大赛决赛在长安校区举行。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有中旅集团华山公司总经理王凯鹏、西安善丰润景文旅公司名誉总裁窦化仑,商学院市场营销系高展军、姚延婷、陈睿、杨洁、刘珺老师。校党委学工部、教务处、商学院主要负责人出席。 学工部部长燕福民在大赛动员中表示,本届大赛是我校积极贯彻省委教育工委“双百工程”工作安排,落实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助力我省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希望参赛队伍以专业所学和创新思维锤炼可供山阳实施的全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本场决赛共有来自民商法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经济法学院、刑事法学院、商学院等12支队伍进行角逐。各支队伍针对山阳县现有的旅游资源、特产资源、风俗文化等进行整合,为山阳全域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规划、设计方案。各参赛队伍的表现获得了评委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本次决赛成绩排名前五的队伍将代表我校参加陕西省高校“双百工程”山阳全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大赛。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旭日东升队 二等奖: 反正都队 秦美侬好队 三等奖: V笑之队 头脑风暴队 俺们队 优秀奖: 山阳,拿来吧你队 山阳开泰队 铁道游击队 核香疏影队 桃之夭夭队 摩核队 (供稿:商学院)
2021-10-1510月12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管理与信息技术处处长刘振,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葛梦阳带队的宣讲团,来我校就江苏法院“名校优生”选调政策及连云港法院情况作专题宣讲,宣讲会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院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张军政、校长助理樊铁虎,学工部、研工部、源自英国始于1946处相关负责人,各法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以及170余名2022届毕业生参加了本次宣讲会。 张军政代表学校致辞,强调做好选调生工作,不仅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举措,希望毕业生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江苏省法院系统宣讲团成员分别介绍了江苏省情、连云港市情及连云港法院基本情况,对名校优生专项选调计划的特点、培养机制、职业保障、报考条件及选调步骤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校友代表江苏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管理与信息技术处处长刘振,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徐敏、行政庭法官助理马俊峰做了宣讲发言,希望能够有更多西法大毕业生去江苏书写自己的事业,成就出彩的人生。 详细的宣讲和政策解读引起了到会毕业生的积极关注,不少学生围绕选调形式、职业发展、报考条件、选调岗位、工作去向等方面踊跃提问,宣讲组成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法院系统“名校优生”专项选调工作是江苏法院第二次集中选调名校毕业生,我校是入选19所定向高校之一。名校优生选调将作为江苏法院审判业务领域专家型、领军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同时纳入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人才库,由省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法院将对“名校优生”建立集中培训、多岗锻炼、导师帮带等多种培养机制,积极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供稿:源自英国始于1946处)
2021-10-13为统筹共青团工作平稳有序推进,10月12日上午,校团委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召开了2021年秋季学期共青团重点工作推进会。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会议,校团委全体干部、各学院团委书记、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团委书记宋白主持。 郭武军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校共青团上半年工作成绩和为十四运会志愿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并就秋季学期共青团工作提出要求:一要把准方向、明晰目标,扎实推进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完成,尤其是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组织好我校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二要大力推进从严治团,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到位,要发挥团干部先进性,强化思想引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共青团工作再创新高,给全校师生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会上,师生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视频,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爱国热情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动力。会议传达学习了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全省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会议指出,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是共青团的光荣责任。我校各级共青团、各级学生会要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带领全校青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战略眼光、历史胸怀和人民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奋进创新的实际行动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扛在肩上”。会议强调,党建带团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我校各级共青团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真正让党的建设带动团的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建设,推动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 会议围绕上级团组织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我校共青团工作实际,对召开我校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团的基层建设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并通报了我校党史学习教育“智慧团建”录入情况,“团团微就业”小程序使用情况,“学社衔接”、“学学衔接”情况和“宪法小卫士”活动开展情况。 本次推进会是我校共青团对下半年重点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会议要求,全校共青团干部、学生会骨干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鼓足干劲、提振精气神,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等中心工作,切实服务好大局,用实际行动落实好校党委的各项部署,携手共进、不断创新,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会后,校团委举办了学代会、研代会工作部署会,对做好校院两级学代会和研代会的筹备以及代表选举等工作进行实务培训,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供稿:校团委)
2021-10-13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发我校广大教师热议,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强大动力;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英才,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我校长安学者、人权研究中心常安教授表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着眼长远、厚植基础,潜心研究重大理论命题,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做真学问、真研究,不负时代、不负家国。”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可谓人才兴则国兴。”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我校长安青年学者、行政法学院李大勇教授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之后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要求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在实现国家需要中彰显个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次具体工作布署,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培养,用好各类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是一次极大的鼓舞。”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我校长安青年学者、国际法学院张超汉副教授说,“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更应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发展工作的关心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坚守初心,潜心研究,做真学问,出高质量成果,为国家航空航天强国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使我倍感振奋,更激发了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关热情。”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新闻传播学院郭淼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今后将继续牢记国之大者,弘扬西迁精神,尽职为国育才。一是武装自己。忠诚党的教育,加强学习研究,坚持立德树人,做到自身过硬;二是高质授业。坚持基本,着眼未来,精深专业知识,培育合格人才;三是创新借鉴。瞄准专业理论前沿,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借鉴国内外本学科成果,为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新高地做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令广大科研人员备受鼓舞。”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我校长安青年学术骨干、商学院冯颖副教授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于主动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发上进,努力钻研,为国家审计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教师工作部 人事处)
2021-10-1210月9日上午10时,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学校各民主党派积极收看直播盛况。各民主党派支部主委纷纷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民革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张西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作为由原国民党民主派为主创建的民主党派,民革对孙中山先生一向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作为民革党员,应该以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理想引导自己,自觉把振兴中华的理想转化为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自己的行动为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民进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许新芝说: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回顾历史,我们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自信。 致公党西北政法大学支部主委杨蔚林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针;深刻体会到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在于国家的统一。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则是国家统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九三学社西北政法大学支社主委冯卫国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也客观指出了其历史局限,同时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擘画了奋进蓝图。辛亥革命以来11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最根本的保障。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下,海内外中华儿女弘扬辛亥革命先驱伟大爱国精神,团结一心,不懈奋进,中国和中国人民一定会如孙中山先生所愿,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 (供稿:党委统战部)
2021-10-11近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百年献礼庆华诞 学好四史书青春”大学生书写党史故事大赛获奖情况通报》文件获悉,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共有7篇作品获奖。同时,由共青团陕西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红心向党”系列主题征文获奖情况的通报》文件获悉,我校获优秀组织单位,共有3篇征文获奖。 陕西高校大学生书写党史故事大赛从2020年12月份开始,由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万余名大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经各高校团委、相关部门初审,主办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共评选出优秀组织奖10个,获奖作品70篇。我校推报20篇作品参赛,最终7篇作品获奖,其中经济法学院杨天婉的《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荣获一等奖,经济学院凌芝的《秋霜》荣获二等奖,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刘娜的《背着弟弟走长征》、国际法学院巨昕宇的《扁担》、新闻传播学院范思琦的《峥嵘岁月 继往开来——我眼中的西安党史长卷》、马克思主义学院柏一兰的《心向延安》、公安学院陈一枫的《百年征程路漫漫,红色记忆永相随——红军长征纪实与西安故事》荣获三等奖。 在“红心向党”系列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子乐、赖春燕的作品《党史中的校史》、《“知行联动”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分别荣获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艳荣的《从陕公走来,走向未来》荣获三等奖。 同学们获奖作品聚焦主题,描绘出一个个热血鲜活的党员形象、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党史故事,展现了党的光辉历史,传承了红色基因,使得党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广大青年的面前,最终在众多征文作品中脱颖而出。 我校学生在党史主题征文活动中连续取得成绩,彰显了我校共青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成效。今后,我校共青团将继续全面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校团委)
2021-10-09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0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看望慰问了我校抗战老同志、老党员王翠芬,为其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郭武军代表学校党委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他关切询问了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疗养生活情况,与老人共同追忆往昔峥嵘岁月,高度赞扬了她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 王翠芬对学校的关心关怀表示感谢。她动情地表示,将永远铭记党的恩情,不管什么时候,都会听党话、跟党走。 党委组织部、离退休管理处相关同志参加慰问活动。 (供稿:党委组织部 撰稿:樊丁 审核:李君)
8月13日,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在学院会议室召开法律史学科建设暨法律文化合作推进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赵全宇出席会议。会议由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教授主持。 范九利充分肯定了近年法律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剖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他强调,下一步要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突出应用研究,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法治”为宗旨,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就拓展社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推动学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法律史学科首席专家汪世荣教授、法律史学科带头人闫晓君教授、陈玺教授分别对学科建设提出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措施。法律史学科秘书王斌通副教授从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会上,大家还就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法律文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刑事法学院负责人,校友代表,法律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在校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 (供稿: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撰稿:王斌通 审核:陈玺)
7月30日,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我校召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简称留基委)2026年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线上推进会。副校长张荣刚出席,各相关学院负责同志参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陈梦琦主持会议并进行答疑。 张荣刚提出三项核心部署:第一,学院须强化主体责任与优势整合,深度梳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研究的课题基础、师资力量及国际合作网络,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申报核心竞争力;第二,严格遵循课题导向原则提升内容质量,细化调研设计、成果预期及研修计划,通过预审机制保障“课题-研究-派出”逻辑链的严谨性与可行性;第三,建立协同推进长效机制,高效利用国家资源支持师生赴高水平平台研修,通过三年周期夯实合作基础、促进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为学校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留基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旨在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人才,可通过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选派类别派出师生赴国外合作院校研修学习。项目采取各单位向留基委申报项目,留基委组织专家评审并确定资助项目,项目单位选拔推荐人选,经留基委审核录取后派出的模式实施。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王梦琳 审核:陈梦琦)
6月7日下午,学校在雁塔校区召开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专项工作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范九利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扣新时代学位点建设要求,加快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学科博士培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学科方向凝练、培养方案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切实增强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影响力。要以科研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整合资源激发活力。要建立跨院校、跨领域合作机制,尤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要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适应全球治理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为法治教育强国与国家高端人才战略输送优质力量。要统一行动、协同落实,积极主动作为,以务实举措推进博士点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汇报项目博士导学关系调研情况,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洋汇报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黄远江汇报“一带一路”高端法律人才博士项目工作方案。 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党政办、纪委机关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进行交流讨论。 (供稿:研究生院 撰稿:冯佳慧 审核:常安)
近日,我校6名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梁潘黄律师事务所,开启为期三个月的法务实习。 事务所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研究兴趣,安排了带教律师并组建指导小组。实习开始以来,同学们已深度参与多项核心法律实务工作:对拟上市公司的金融犯罪记录、制裁信息、核心管理人员背景、股权结构等关键事项进行尽职调查,协同保障企业上市工作的合规与顺利推进;围绕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助力客户选择海外投资国家和地区;参与母公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与股东决议信息审查等议题讨论,协助法律意见书起草等英文法律文书撰写等。 学生们表示,在带教律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度参与跨境法律实务工作,不仅系统掌握了国际商事法律规则的核心要义,更全面了解了涉外法律事务的规范化处理流程。显著提升了涉外法律文书撰写、跨境争议解决等专业实务能力,法律英语的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逐步构建起系统化、国际化的法律知识体系,形成了对国际法律规则的多维立体认知。 我校于2019年与马来西亚梁潘黄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第一所海外实习基地,每年可选派10名优秀学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为期3个月的法务实习。项目实施以来,累计5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该项目是我校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法律实践机会,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法律视野,为其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更为中马两国在法律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方面搭建了双向交流机制。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将继续强化法律实务领域的国际交流,拓展更广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助力学校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梁茵 审核:陈梦琦)
7月16日,省委统战部在西安举办第十期“同心聚·半月谈”座谈会暨“秦知园”读书沙龙。我校无党派人士、副校长常安应邀参加。 会议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读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及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 常安作为省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他表示,作为无党派人士,要坚持以党为师、不忘合作初心,立足本职岗位,深耕专业领域,坚定不移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者、推动者、维护者;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服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彰显无党派人士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供稿:党委统战部 撰稿:刘贝贝 审核:马玲)
7月17日,由我校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中心、上海大学法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家联合会、新疆哈密市律师协会和我校新疆校友会主办,上海市海华永泰(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支持承办的“2025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哈密召开。我校校长范九利,哈密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公安局长谭湘,哈密市司法局党组书记洪燕出席论坛并致辞。我校校友总会副会长、上海海华永泰(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伟民主持论坛。 范九利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是《能源法》的颁布施行为我们开展能源安全与法治保障研究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我校法学学科底蕴深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形成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特色。举办本次专题研讨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的务实举措,也是集思广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学术盛会。期望以此为契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多方共建、共谋发展的合作新机制,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影响力的能源安全与法律保障研究高地。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我校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云成,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强力教授,立信税务师事务所(天津)有限公司张楠,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陕西省能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吕江教授等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法律实务人士分别以《强化新疆在国家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完善新疆能源安全法治保障体系》《陆海碳索:陆海统筹视野下的能源安全——碳排放双向治理》《能源企业融资法律若干问题》《能源集团企业常见积血风险》《能源法的守正与创新》》等为主题作发言,围绕能源安全法治保障、能源企业发展与风险防范等方面,多视角、多层次进行了会议研讨和交流。 我校党政办、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领域的代表参加论坛。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吕江 审核:李立)
8月21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我校此次共有8门课程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犯罪学、行政诉讼法、计量经济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知识产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政治学原理、综合英语为线下课程,民事法诊所为社会实践课程,获评数量上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教务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年度检查为抓手,在课程建设中贯彻OBE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梯度的一流课程培育体系。本轮申报,教务处牵头科学谋划、认真准备、多方协调,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反复打磨,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课程(含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特色线上建设项目课程)48门,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未来,教务处将继续发挥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供稿:教务处 撰稿:王鹏飞 审核:李大勇)
8月12日下午,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一行赴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调研交流,与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会谈 。 范九利对秘书处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涉中亚领域的工作进展。他强调,作为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我校始终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面向中亚地区合作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融入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近年来,学校聚焦涉中亚法治合作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务实成果。范九利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与秘书处的合作,重点在共建高水平研究平台、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深化法律研究协同机制、推动法律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孙炜东对范九利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的成立背景及主要职责,并对西北政法大学积极开展涉中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通过此次座谈,秘书处对学校在相关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有了更深入了解,对学校在中国-中亚合作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感谢。他表示,期待此次交流能增进双方了解,为未来在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共同推动落实好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并为第三届中国—中亚峰会积累成果创造条件。 张荣刚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既深化了对秘书处职能的认识,也增进了合作共识。他强调,面向中国中亚合作的长远发展,学校将依托学科优势和实践基础,在秘书处的统筹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智库联合建设等领域的紧密协作,共同为中国-中亚峰会目标的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双方围绕深化合作路径与举措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本次调研交流。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王英建 审核:陈梦琦)
7月1日,“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师生书画作品展在校务楼一楼大厅举办。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参加活动。 本次书画作品展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校工会、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主办,艺术中心美术工作坊承办。活动作品汇集了校工会教师代表作品、校团委校园艺术节优秀作品、繁星·计划学生国画班作品以及美术工作坊学生作品。作品以书言志、以画寄情,深情讴歌党的光辉历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工作坊参与活动的戴佳怡同学表示:“我一直在美术工作坊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延续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完成这幅国画作品时,我以牡丹喻繁荣,以蝴蝶表祥瑞,用笔墨勾勒对党和祖国的深情。此次参展是一次美育实践成果的展示,更激励着我作为西法大学子用画笔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 “丹心绘党魂·翰墨颂华章”书画作品展不仅是我校师生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一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抒发爱党情怀、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撰稿:刘珏 审核:刘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