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China)集团有限公司

【腾讯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西部法治报】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 2025年10月22日
  • 腾讯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西部法治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 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西北政法大学 张佼)

【腾讯网】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view.inews.qq.com/a/20251021A08J0H00?shareto=wx&devid=95101AA5-5546-45B9-9B08-A4D3B5FD86C5&qimei=ddbb5bd1-dbd4-4691-a804-bba33cfd500b&uid=1689041850&qs_signature=0002015504030ee18eb4a2c8000e48f39c2c8b90dae20f3301114579b09cc8d5ccf610de6a61a0680684fc550000000000000000&appver=26.0.1_qqnews_7.7.83&share_pos=1

【中国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502380.shtml

【今日头条】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63666301533651471/?app=news_article×tamp=1761058601&use_new_style=1&req_id=2025102122564069752CB0868195642EBE&group_id=7563666301533651471&req_id_new=2025102122564069752CB0868195642EBE&chn_id=-3&category_new=profile_all&share_did=MS4wLjACAAAAHbjHqcrLmqlafAS1VpRsTlwcw9uW11lrtuxyw3P_grF3li-3_anmY4_NmTT0q-qP&share_uid=MS4wLjABAAAAdrviMP0KIx9VNn8FlfbtiaCmd3ONQyQAxzrguoVNz7Y&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source=m_redirect&wid=1761104065877

【西部法治报】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www.xbfzb.com/2025-10/22/content_11377502.html

相关新闻

  • 【法治网】【华商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张佼 【法治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10/22/content_9274814.html 【华商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news.hsw.cn/system/2025/1022/1881066.shtml

    2025-10-22
  • 【西部法治报】王静: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思政引领与法治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法治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支撑作用,其重要性不断彰显。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环境治理实践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赢的关键环节。企业环境治理要从被动响应监管转向主动构建内生治理机制,不仅需要将法治要求全面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而且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塑造企业环保内驱力,实现价值引领与制度约束的深度融合。以“思政引领、法治践行、协同激励”为基本框架,构建现代企业环境治理新格局,陕西作为生态重镇与能源基地,其企业治理实践为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法治践行提供基层样本与机制参考。 思政引领:培育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企业环境治理不应仅是外部法律强制的结果,更应成为企业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一过程的转变,需要企业将环保要求从制度约束内化为战略自觉和道德自律。思想政治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的规范性环境,从法律强制下的义务履行转变为源于组织使命和员工认同的主动追求,最终实现环境治理从外部约束向内部生成的根本性转变。 以思政建设引领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推动企业从外部规制服从转向内部价值认同,将环境治理纳入企业自主追求的治理目标。企业应当筑牢思想根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当中,通过常态化学习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等理念深植于组织文化内核,实现生态伦理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内化。这一转变中,陕西企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示范意义的实践模式。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通过设立党员环保责任区,在重点生产单元落实党员环境监督岗,带头开展减排技术攻关和污染防控;延长石油集团组建生态先锋党小组,推动油田区域生态修复和绿色井场建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这些实践表明,将环境治理任务明确纳入党组织功能与党员职责体系,能够有效强化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同时,企业应把环保成效作为党建考评的重要指标,实现党建工作与环保实务的有机联动。在培育环境治理文化方面,企业应当弘扬陕西厚德重法的地域文化传统,构建崇尚法治、尊重自然的内部生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与环保承诺等方式,增强全员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使环境治理真正成为企业运营的基本准则和员工内化于行的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法治践行:构建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监管格局,企业须超越被动应对,转而构建前瞻性的内部治理体系,以精准化的管控机制实现环境风险的有效防控与全过程监管。这不仅要求企业将外部法规转化为内部执行的精细标准,更需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自我规制,将环境治理要求深度融入运营决策与生产流程中,在源头上筑牢守法经营防线。 企业应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常态化环境审查机制,将强制性环保评估嵌入重大项目与产品研发流程,实施动态环境风险排查与自我纠偏机制,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响应预案,以系统化管控实现环境风险的最小化与责任防控前移。在重点领域环境管理中,企业须立足区域生态定位,参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强化排污许可的全要素与全周期管理,确保数据真实性与追溯性;严格规范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运输至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借鉴陕西能源化工企业在危废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危废管理中推行“一物一码”电子联单和全过程监控体系,提升可追溯性;应持续推进碳排放统计与碳资产运营,积极介入碳市场交易。陕西作为林业大省和能源重镇,省内多家企业,如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配额管理与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出一条将强制性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竞争力的区域路径,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协同共治:优化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 企业环境治理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激励与外部法治保障的协同互促。内部治理体系通过构建权责明确、激励相容的规则框架,将环境管理要求转化为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营实践;外部法治环境则通过提供清晰的法律预期、多元化的政策激励与刚性的责任约束,为企业治理注入持续的外部推力,形成动态均衡的治理共同体。 企业须健全内部考核与问责机制,将环境绩效纳入部门与管理层的年度评价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强化目标管理。同时建立严格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违规行为,不论是否引发外部处罚均予以及时查处,形成奖优罚劣的明确导向,增强环境管理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在对接外部法治保障方面,陕西企业积极融入本省推行的环保信用体系,通过“秦信融”平台实现环保信用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的联动,提升了企业环境治理动力。部分企业还参与陕西省内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和恢复性司法实践,如在环境损害案件中主动承担修复责任,通过植被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履行法律义务,实现了环境责任的实质化承担。企业还应超越被动治理角色,依托陕西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产学研基地,共同参与环境标准制定与政策优化研讨,推广区域最佳实践,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支持员工依法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和监督工作,将企业塑造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西部法治报】王静: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思政引领与法治实践:https://esb.xbfzb.com/html/2025-09/23/content_20401_2654242.htm

    2025-10-22
  • 【澎湃新闻】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一生育桃李,薪火传法治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西北政法大学 张佼) 【澎湃新闻】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一生育桃李,薪火传法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819608

    2025-10-2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