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China)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七秩教坛守初心,一生点亮法治星

  • 2025年10月17日
  • 中国日报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与马朱炎老师的相识,始于一场饶有意味的对话。“你来认认,这个字是什么?”他提笔在纸上一挥而就,一个结构繁复的“灋”字跃然纸上。我尚在沉吟之间,马老师已娓娓道出其深意:“这是‘法’字的古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是个会意字。”就这样,围绕一个“灋”字,马朱炎将他与西法大绵长而深切的故事从容展开。

从延安走来: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重建学科: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起伏紧密相连。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一则喜讯传遍校园: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的成功申报,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桃李满天下: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经过多年深耕,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从西法大校园走出。对此马朱炎很是欣慰,他说:“看到同学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我感到无比骄傲。希望后辈永远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多到基层去、到司法一线去,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作为马朱炎的弟子及后来的同事,朱继萍教授像马老师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精神。她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深入基层、投身一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马老师常说,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实践。”朱继萍在访谈中表示。在她眼中,马朱炎老师不仅是自己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对法学教育始终如一的热忱,值得我终身学习。”

世纪守望: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庆典现场掌声如潮。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缓步登台,接过“功勋教授” 荣誉证书。这沉甸甸的证书,是对他们深耕学术、伏案著述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甘当人梯、培育法治人才的礼赞,为后辈学人树起了鲜活的榜样。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这不仅是对他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就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马朱炎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栀子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七秩教坛守初心,一生点亮法治星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16/WS68f0d53aa310c4deea5ecb6d.html

相关新闻

  • 我校师生参加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5年会暨第三届数字法治大会

    10月12日,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数字法治大会在南京顺利召开。副校长张荣刚教授一行应邀参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 本次大会紧扣智能时代发展脉搏,以“智能时代的数字法治”为核心主题,设置十二个分论坛与青年论坛,议题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网络强国建设”“网络与信息法学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与保障”“人工智能立法”“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人工智能多元治理”“数据权益的法律保护”“公共数据利用的法治保障”“新型网络犯罪治理”“网络犯罪治理的前沿议题”“网络平台治理的理论与框架”“数字社会治理的策略与实践”等关键领域,为参会者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研讨平台。与会师生围绕智能时代的数字法治这一主题,在各个分论坛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张荣刚主持“人工智能立法”分论坛。他全程统筹分论坛研讨流程,并针对每位发言人的报告内容进行专业点评,推动分论坛的深度交流。民商法学院尉钏讲师在“网络平台治理的理论与框架”分论坛上作题为《论网络交易平台私权力失范的法律规制路径》的专题汇报。博士研究生孙媛在青年论坛上作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跨境电商数据安全的法治保障研究》的专题汇报。 此次参会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与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对话的机会,把握了网络信息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实践需求,加深了对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解。同时为学校未来在数字法治相关领域的课程设置、科研方向规划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新思路,对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调解研究院 撰稿:孙媛 审核:张荣刚)

    2025-10-17
  • 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来校调研

    10月13日,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常务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赵夏一行来校专题调研法治西安建设“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校党委书记赵万东会前会见赵夏一行。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出席调研活动。市委依法治市办组成人员,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成群,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临,以及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处、市司法局相关处室陪同调研。 范九利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在市委依法治市办的精心指导和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建立了常态化的对接联络机制,围绕法治西安建设的目标,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共同聚焦法治西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携手在法治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在法治人才培养上探索新机制,在法治实践创新上打造新样板。 赵夏对我校赓续红色基因,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表示致敬。他表示大家围绕“十五五”法治西安建设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专业性、科学性、开创性的意见建议,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为规划编制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描绘出了“十五五”法治西安建设基本轮廓。双方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提升交流频次、开展实践研究,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携手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动法治西安建设行稳致远贡献西北政法人力量。 陈玺教授、张超汉教授、朱继萍教授、刘仁琦教授、周敏副教授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涉外法治建设”“提升立法质效”“严格公正司法”“法治政府建设”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人员围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并提出意见建议。 会前调研组一行参观了校史馆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成果展室。党政办、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源自英国始于1946处、培训中心、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外国语学院、立法研究院、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撰稿:刘洪琴 审核:王莹莹)

    2025-10-15
  • 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陈玺教授荣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高频作者 唐宋法制史研究成果彰显学界高度

    近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 2010-2024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下简称《成果文库》)数据统计概览,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陈玺教授凭借在唐宋法制史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卓越研究成果,成功入选《成果文库》高频作者名单,其学术实力与研究影响力获国家级权威学术平台高度认可,也为我校法学学科建设再添亮眼成绩。 《成果文库》作为集中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领域的最高水准,评选机制兼具稳定性与创新性,自 2010 年以来累计仅 661 项成果入选,遴选标准严苛。陈玺教授深耕唐宋法制史研究多年,学术成果先后两次斩获这一学界重磅荣誉 —— 其专著《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入选 2016 年度《成果文库》,《宋代诉讼惯例研究》又于 2022 年度再度入选,成为全国范围内少数两次获此殊荣的学者之一,充分展现了其在该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与领先地位,也凸显了我校在法律史学科建设上的深厚积累。 在科研项目主持与学术成果转化方面,陈玺教授成果同样亮眼。他先后牵头 2016年度、2021年度、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研选题紧扣唐宋法制史研究前沿,持续为该领域理论创新注入动力。学术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项目与著作上,其研究成果还多次获权威认可与广泛传播:曾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提名奖、第十四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法律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25 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入选2016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核心学术转载平台与权威媒体推介,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实践影响力的双重落地。 此次入选《成果文库》高频作者,既是对陈玺教授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也为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下一步,学院将以陈玺教授为标杆,持续鼓励学者深耕学术前沿,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撰稿:强乐颖 审核:张学龙)

    2025-10-13
Baidu
sogou